前陣子,新聞上出現了一篇,海外洋廢紙進軍台灣的消息。
其實這個消息在更早之前,是中國開始禁收海外洋廢紙的消息。
在投資的市場上我們應該去想更多的可能因果關係,並且用最基礎的思維去判斷一件事情。
什麼是基礎的思維呢?那就是一個需求不會消失,只會移轉,除非發生了極為重大的事件,不然A的供給減少只會造成他的競爭對手的需求增加。
舉個有趣的例子,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裡頭,每年我們都要招收五六百人以上的新生,但因為市場上搶學生的公司一共有四間,因此到底要怎麼攬才就變成了大家的一門課題。
前陣子,新聞上出現了一篇,海外洋廢紙進軍台灣的消息。
其實這個消息在更早之前,是中國開始禁收海外洋廢紙的消息。
在投資的市場上我們應該去想更多的可能因果關係,並且用最基礎的思維去判斷一件事情。
什麼是基礎的思維呢?那就是一個需求不會消失,只會移轉,除非發生了極為重大的事件,不然A的供給減少只會造成他的競爭對手的需求增加。
舉個有趣的例子,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裡頭,每年我們都要招收五六百人以上的新生,但因為市場上搶學生的公司一共有四間,因此到底要怎麼攬才就變成了大家的一門課題。
在我身邊,有著不少的朋友都是走上創業的道路。
其實創業就是一家企業的經營,而一家企業經營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些難題要你每天去面對。
從財務 業務 人事 到資訊系統,公司的大小事都會變成你的事,那種感覺跟一般的上班族真的很不一樣。
但在這當中,最讓人天人交戰的莫過於是否要擴大投資這件事。
我們都知道,有營收的成長才能帶來更多的獲利,但不擴大投資(例如增加員工 增加廠房) 是沒辦法代來營收的成長。
前陣子大盤隨著中美貿易戰來了一波的修正。
整個盤勢裡頭也難得的出現了一天內兩三百點的跌幅。
雖然相較於之前 311 金融海嘯或是歐債風暴的時候那種動輒四五百點的跌幅來說,現在這樣的跌幅真的是非常的小兒科。
但身為一個喜歡撿便宜,危機入市的投資人來說,這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挑選標的好機會。
只是就在那個時刻,我突然發現面臨了人生中最大的困難,那就是沒錢。
每一個在資本市場投資的人,總會被問一個問題。
你會經常每天的看盤嗎?到底看盤對你來說意義是什麼?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的人,短期漲跌對你影響不大,那為什麼你還要一直看盤呢?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以我自己來說,看盤是一種樂趣,但這種的樂趣裡面看的標的不僅是自己手上有持有的。
更多的時候是去觀察哪些我研究很久但還沒買入的標的,或是研究一些新聞事件下,市場對於股價的反應情形。
除了歸納法這種用邏輯思維去分析投資標的的方法之外。
另一種在投資分析過程裡我們也常用的邏輯思維則是演繹法。
歸納法大多應用在將已知的條件逐一條列,並且試著引導出一個合理的結果並與現況做驗證。
但投資這件事有時看的是未來。
既然要看未來必然要讓自己存在一點點的想像空間。
最近是半年報公告的季節,在公告發出之後我們會逐一的針對個股做檢視與分析。
只是在檢視與分析的過程中往往必須要使用特定的方法,才能快速的引導出結論 (持有 賣出 或 加碼)
而這樣的方法其實在古老之前的先人就已經傳授給我們,只是大多數人沒重新拿出來複習而已。
其中一種就是歸納法。
歸納法基本上是去從各種的蛛絲馬跡去蒐集,然後一條一條的分析之後,整理歸納出一個你認為合理的結論。
除了伸興之外,其實台灣還有很多良好的代工廠。
身為一個台灣人,我們最大的優點就是吃苦耐勞,工資便宜,腦袋聰明,因此這樣的環境裡拿來培養代工廠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這次要提的這家代工廠,做的領域也蠻特別的,是血糖機與檢驗試紙領域的代工廠 - 泰博科技。
其實會關注到這檔標的是因為另一檔同業 - 五鼎的關係,還記得那個更早的年代,五鼎是一家獲利非常穩定的公司,每年的營運狀況都十分良好,因此也經常被大家列入定存股的清單中。
但局勢的變化永遠比想像的快,幾個美國法規的變更再加上幾個公司決策方向的錯誤,讓五鼎的股價從 70 掉到 30。
在我們分析標的時,經常都會去探討他的交易模式,而在探討交易模式時,往往有一個交易模式容易被拿出來檢討,那就是所謂的代工。
代工的概念裡頭,就是幫原廠做事,也許是因為電子業的代工模式太讓人印象深刻,大家總覺得好像代工這件事只能做到毛三毛四的毛利率,不像所謂的技術研發那樣享有極高的利潤。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當你的代工模式規模夠大,而且累積足夠的護城河時,這樣的代工同樣是高度難以取代的。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要談台積電,台積電的確是代工模式的典範,但在台積電之外還有很多良好的代工公司,她們一樣在那個領域裡頭發光發亮。
例如,代工家用縫紉機的伸興,還記得幾年前開始研究這檔股票時,聽到所謂的家用縫紉機,好像是個很 low 的東西,台灣不常看到有人用啊。
身為一個查帳員,總是不免地經常需要到客戶端去執行各類的程序。
然而也因為這樣,經常我們都能接觸到公司內部的員工。
於是,這些員工反應出來的樣子,反應出來的文化,我門的感受往往最為直接。
其實我一直覺得,一家公司的競爭力是建立在企業文化上,企業文化是否鼓勵大家努力,是否鼓勵大家積極,是否願意讓員工投入工作,還是每個人都只想混日子,這中間的差別確實很大。
有些優秀的大型企業,當我們在與他接觸時,真的會發現這家公司的員工又聰明又積極,當然偶而會有點難搞,但那也是因為聰明人不喜歡聽笨話的緣故。
我是個喜愛讀歷史的人,我喜歡從歷史的故事中去理解事物發展的道理。
要知道,歷史總是一再重演,許多的故事與場景你總會一再的遇到,一再的學不到教訓。
所以透過歷史的資訊閱讀,可以讓我們避免太過主觀的想法,能夠更客觀的去看待這個環境的變化。
因此,每一個想要進入台灣股票市場中進行投資行為的人,我都建議他先去看過台灣股市發展史的介紹,去了解台灣股市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這中間又經歷過了多少的變化。
其實科技普遍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你究竟理解他多少,認識他多少以及使用他多少的問題。
就拿我現在顧問產業來說,在顧問產業裡面走跳的人總是會發現,自己不停的在拜訪客戶,也不停的在交換名片,而在名片交換與拜訪的過程中偶而會出現,突然想起 A 客戶的產品可能很適合給 B 客戶參考使用的情況。
或者有時你突然有些商機想分享給 C 客戶,類似這樣的情況。
這時我老闆就會打電話來,說 ㄟ 你幫我看一下桌上的名片本,找一下誰誰誰的名片,然後拍照給我。
其實這時我就很想跟老闆說,老闆你知道有一種東西叫做全能名片王嗎?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不一樣的新科技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從AI 人工智慧 到語音辨識 人臉辨識,其實這些都是相當有趣且實用的科技。
只是身為一個使用者,身為一個消費者,當你看到這些新科技時究竟你會做些什麼?這往往才是決定你是否取得這部分知識的關鍵。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卡提諾狂新聞(身為一個宅宅肯定是要有的),或者經常在 Youtube 上面看到一些影片,裡面會有一些類似機器人講話的配音,講話的語調有趣而且照著稿子念時有時還會斷錯句。
當我在看這些 Video 時,除了影片內容本身的好笑之外,我一直在想,像這樣的東西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在這個年代,知識的取得變得越來越廣泛且容易,不像過去那個古老的年代,我只能透過看書與上課來取得知識。
在網路發達的現在,想學任何的知識只要上上 Youtube , PTT , 用用 Google 關鍵字,你就能找到一大票相關的資料。
只是,這些資料難免參差不齊,良莠不一,因此又出現了另一種需求,那就是經過整理後,精緻且有價值的資訊需求。
於是 Press Play 網站就此誕生,當然這並不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這樣的知識收費訂閱模式在中國早已炒的沸沸揚揚,只是在台灣相對而言大家接受度能不高。
就像我們做的顧問產業,大部分的企業主還是覺得,只是問問題,為什麼就要收錢,你也沒幫我完成什麼東西啊!
大凡所謂的學習一件新事物,大致上可以分成四階段。
1.了解與認識,開始接觸相關資訊,開始理解專有名詞,開始對這件事情有概念。
2.嘗試與使用,開始嘗試著將理解的知識應用到真實生活情境中,儘管不是那麼熟悉,但至少願意去嘗試,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讓自己的技能變得更加成熟。
3.熟練上手,透過多次的經驗累積以及大量知識的閱讀吸收,開始讓自己達到熟練的階段,所謂的熟練就是當你遇到任何一種情境,你腦中都能反映出該怎麼做的答案,這就是熟練。
4.教學與分享,你已經是不只自己熟練了,還能侃侃而談的對別人分享你的想法與理念,甚至進一步的教學他人,讓他人也能享用你的知識與方法。
任何一個成功的專案,通常都不是靠一個人的能力就能完成。
每個人的時間有限,每個人的知識也有限,就算你是天縱英才,你也會有看不見的盲點與迷思。
因此,一個好的團隊往往是顧問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投資的歷程中也是如此。
投資的過程需要靠大量的閱讀與學習,再輔以深入的產業分析、理念探討等,透過許多人不同角度的見解,最後激盪出一個大家都能認同的看法與結果。
在我們選擇一家企業加入時,除了看薪水、環境、主管與同事等因素之外,通常我都會建議要把另一個因子也納入考量。
就是這家公司的核心理念到底是什麼?
大凡一家企業的經營必然會遇到許多不同的狀況,有順境也有逆境,但經營的可貴在於,當順境時不驕傲,懂得為雨天布局,當逆境時不氣餒,懂得堅持自己的原則。
做所當做,為所應為。
因此在挑選投資標的時也是一樣,除了看股價、看獲利,看線圖,甚至是看新聞之外,你同步還應該關心,這家公司的核心理念到底是什麼?
前陣子有同事要離職,問我說要找哪一類的工作比較適合?
我告訴他,你是否有設定要往什麼方向走?他說他想找外商,但不知道有哪一些可以去,他試著上 104 去看,但看得自己眼花撩亂。
我告訴他,其實很簡單,你應該先思考在台灣哪些外商相對來說是比較具備優勢,會長期耕耘發展,因為只有這樣的公司才願意給員工比較良好的待遇。
於是我們過濾之後挑選了,汽車 / 醫藥 / 電子設備 等數各相關的領域。
在篩選完領域之後,我請他從該領域裡面找十家在台灣相對知名或具備一定地位的外商。
當我們提到要做保守投資,打敗定存時,多數的人都會提到一個名詞 - 存股。
好像股票就是定存一樣,而且可以比定存享有更高的利潤。
而在存股這個名詞下,更多的人會去看的是 " 金融類股"。
從網路上層出不窮的 我存第一金兩百張,我買兆豐金買到死 之類的社團或書籍,可見這類方式的熱門程度。
但我們想探討的是,究竟金融股是不是一個穩定的標的?
在許多人的學習經驗裡,針對一個新事物的學習往往會選擇用看書的方式進行。
於是乎許多想進入市場掏金的人,家中自然不免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投資大師書籍,從國外的到國內的,從巴菲特到彼得林區。
其實我是贊成看書的,儘管我自己本身不太看,因為書能濃縮一個人的理論,然後進而讓你有系統的去理解,去吸收。
不過我總覺得關於投資這件事情,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見解,所以如果你是在早期,我倒不建議你去大量的閱讀各種投資專家所寫的書。
你要看的其實很簡單,只有財報與年報,或是公司的法說會簡報資料。
其實我很喜歡這個標題
就如同在看歷史故事一樣,我不太喜歡看成功的人的故事,在成功的故事裡天時地利人和往往缺一不可,許多時候運氣的比重更是超過了實力。
因此比起成功的故事,我更喜歡去看那些失敗的案例,或是他如何從失敗中站起來的故事。
大約從 2014 年開始,台灣的房市就開始走下坡,是的,少子化你我都知道,人口不再增長你我也都知道,低息的貸款也早已經存在許多年,因此當這些當年刺激房市的因素效果都鈍化了之後,相關的產業必然都會受到衝擊。
儘管你去看哪些上市櫃建商,大部分的獲利其實沒有受到很嚴重的影響(貴的還是有人買),但有一個產業在這個環境下卻會受傷慘重,那就是房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