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許多朋友交談討論的過程裡,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當這個朋友,他想去買車,買筆記型電腦的時候,通常因為支出金額較高,因此他會做不少的功課研究
甚至就算買了以後,如果性能不如他預期,他也不會多所抱怨,畢竟這是自己的選擇。
但在投資的歷程裡,每當與人聊到,我有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時,大家問的不是研究方法,或是研究態度與切入角度,而是問說,那有明牌可以報嘛?
在與許多朋友交談討論的過程裡,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當這個朋友,他想去買車,買筆記型電腦的時候,通常因為支出金額較高,因此他會做不少的功課研究
甚至就算買了以後,如果性能不如他預期,他也不會多所抱怨,畢竟這是自己的選擇。
但在投資的歷程裡,每當與人聊到,我有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時,大家問的不是研究方法,或是研究態度與切入角度,而是問說,那有明牌可以報嘛?
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探討開源與節流,但在金融商品投資的過程中,大家卻對於成本不甚重視,總覺得只是那 1% 2% 的手續費,一根漲停就能賺回來。
事實上,並非如此。
成本的控制其實是你獲利最基礎的環節,因為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夠幫你帶來更多的收益,甚至有時候,在損益兩平點上時,可能獲利的就是這些部份了。
以證券戶來說,大家都知道證券戶的利息極低,那麼究竟我應該如何讓停泊準備投資的錢,他的效益可以達到最大化呢?
在幫組員上理財課的過程裡,最一開始的第一堂課,我們什麼商品都不教,不談股票 不談基金 不談外幣,我們只談最基本的定存、活存。
或許你會說,只是定存活存這件事,我從小學畢業就會啦,何必需要你教,但我想告訴你的是,你可曾真正去比較過其中的差異呢?
我們都以 100 萬資金為例,
台新銀行的
這是一個繞口的名字,非常難念,卻又在財報上對損益有重要的影響。
一般的情況下,如果公司持有的標的是單純的上市櫃企業,且掛在這個科目下,那只要比較一下該標的的期初期末市值變化,自然就能計算出他的損益影響數。
但,如果是興櫃公司呢?在準則中規範,必須是有公開活絡市場才能直接使用市值,而興櫃在定義中並不算是活絡市場,因此就出現了一些很取巧的空間。
金洲海洋是以前高雄所的客戶,在他的帳上一直都持有一家興櫃公司 - 巧新,而巧新的股價波動大,因此也對金洲的損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
有人說,財務報告中的資訊,都是一些落後的歷史資料,而投資是投資未來的價值,因此財務報告根本不具參考性。
但你可知道,其實財務報告中也揭露了不少對於未來的歷史預測資訊,而且這些資訊不是你看新聞得知,而是公司內部依據相關資料計算而出的數字。
跟新聞比起來是可信賴,並且可預測的!
以金融商品段落中的敏感度分析為例,每一家公司在財報中都會有一個金融商品的段落,而裡面都會揭露,當特定外幣變動 XX % 時,對公司損益的影響。
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樣的影響都不重大,但當匯率潑動劇烈,且公司持有大量外幣資產時,就容易對當期損益產生重大的影響。
近年來,行動支付的興起,帶動了許多 APP 支付軟體的產生,Line Pay , 街口 , 歐付寶 等等。
而這些支付軟體又進一步產生了許多的不同點數,Happy Go , Line Point , 街口幣 , Open Point 等等
而這些幣,雖然不如比特幣那樣的狂飆,但他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市值存在,而且這些市值是會波動的。
在 PTT 有個 Point 板,裡面就是專門做點數交易的買賣,而這樣的收購價格,會隨著這些點數是否有搭配其他活動(如航空 或 7-11 等)而有所變化。
在 2010 年左右的大虧出清之後,整體的投資也終於上了軌道。
原本在我的預期裡,應該不會再出現類似 2010 年左右,那樣瞎買大虧的情況。
但沒想到,在 2015 年底又再次出現,而且這次更瞎。
話說在 2015 年的操作過程裡,眼光十分精準的選到了台光電(當時買在 2x , 一路到 5x , 八月已經來到 150.....),也因此獲利不少。
我常跟組員說,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面對問題,而面對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誠實。
所以我總是會經常回頭去看,看看自己過去發生的錯誤,當時的決策出了什麼問題。
從第一次買基金算起,在資本市場上也算打滾了十年以上的時間,其中在股票市場上,尤其是早期,著實虧了不少。
我買過
對於電池或電源供應器這個產業來說,在未來的世界裡他的應用肯定只會變多,而不只會變少。
但當我們在檢視類似產業的企業時,卻會發現有趣的毛利率差異。
做電池模組的新普 順達 毛利率都在 10% 以下,而做電源供應器的 新巨 海韻 毛利率卻能夠有 25% 甚至是 30% 以上。
細部去探討這中間的差異,會發現 新普 順達 與其說他是單純的電池製造商,不如說他是中盤的組裝廠,就像是 Notebook 的組裝一樣,透過大規模進貨,再透過大量員工或機器將產品組合成型,賺的是規模財 賺的是管理財。
在我的標的選擇過程中,除了透過自己的選股表篩選外,從別人推薦或提到的標的也是一個重要的來源
聯華食品,是我以前組上的客戶,但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他,直到他被恩泛理財社團提起。
其實我這檔標的的興趣不大,但我對於這檔標的的分析方式倒是興趣很大。
在財報編制過程中,我們總是會被要求揭露部門別資訊,很多時候客戶給了數字,自然就填了上去,也沒想過這會對投資人有什麼價值或影響。
在 2016 年度的投資結算裡,當年度獲利最高的標的是聯強。
在 2015 第三季前,他是一檔平均股價都在 45 以上的優質標的,但卻在 2015 第三季遇到了大亂流,獲利出現了大幅的下滑。
仔細探究他的因素,才發現,是因為人民幣匯率波動過大,而導致帳上的美金大額借款經匯率評價後頓時爆增所致(功能性貨幣為人民幣)。
但借款這項目,通常都是長時間持續償還,因此一時的匯率波動不應該視為是永久性的變化,因此在評估後認為這是短期性因素,只要匯率回穩,獲利必將回沖。
8424 的惠普 一直都是我喜愛的標的之一,主要產品是碳酸鈣板(就是天花板 或 牆壁隔板),國產集團的一員,利用國產集團的水泥技術跟海外合作引入的專業來發展,屬於獲利穩定的利基型公司,交易量少,炒作也少。
這家公司在 2015 下半年度進行了近年最大的擴產,新增了一條產品線,增加了約 1/3 的產能,在看好他投產後的發展,我們在 2015 下半年便開始布局。
但整個 2016 年度卻幾乎沒有反應,不管是營收或獲利都沒看到明顯的成長。
一直到 2017 年才開始有了明顯的反彈,在營收與獲利上。
前陣子跟一個非會計系的投資朋友討論,他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他問說 請問財報真的可信嗎?
身為一個財報編制從業人員,我只能告訴他,大多數的數字都是可信的,至少一般的銷貨單價毛利成本等數字不容易造假
但是要小心的是,報告裡頭的估計事項,從呆帳、減損到金融資產評價(若無公允價值),這些都是存在著高度判斷空間,也是公司可能會為了窗飾盈餘而去動手腳的地方。
但窗飾盈餘到也不見得犯法,如果你看過去年的新聞,旺宏調整折舊年限(或是高鐵當年調整折舊年限),只要這樣的會計估計一調整,公司要轉虧為盈就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情
我一直都認為 寫投資日誌是一個相當好檢討自己投資策略的行為,惟有透過文字的紀錄 然後從事後的結果來看,才知道自己當初的想法是否正確,進而磨練自己的判斷能力逐步做修正
範例: 今年操作的標的之一 巨路(最近很紅!)
2017/03/13 惠普出清後的下一個標的 恩泛愛股 過去為績優生 因 2015 年度開始業績發生逆風 導致獲利下滑 最低跌到 42 左右 , 前波月低均線在 62 , 最高到 75 , 目前價位已經回穩到 52 估計到 62 只要獲利回穩 應該有很大的空間 觀察 2016Q4 獲利 已經回到 1.2 的水平 , 剩下的在觀察 2017 的業績成長情況 , 但自動控制 程式控制應仍屬未來趨勢 可以持續持有 只要價位合理 , 故先行買入 20 萬
2017/03/14 加碼到 25 萬
其實我也是參考溫老師的書 開始架自己的倉儲表,用倉儲表先海選,再從海選的前n名 裡面挑選自己的 喜好標的 ~
這個模型後來就變成了勤業的 iData 了 ~
買股跟事務所風管概念相同,目的都是篩選出風險最小的對象或客戶阿~
六月結束~Q2 也即將完成結算,大家不曉得有沒有獲利呢?
投資的目的其實是買一個會穩定幫你產生收益的機器,是否買一家公司股票,不是看他是否會上漲,而是看他的產品是否能夠產生獲利
如果可以,那身為他股東的你 自然就能跟著獲利,股價如果下跌,你只會覺得~哇 這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如果你一點都不喜歡這家公司的產品,根本不會想使用或者買的話,那請一天都不要持有他 這是投資最基本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