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跟朋友討論時,剛好交流到一些案例,是去探討各家新創公司的營運狀況
例如:某位朋友最近想加入某一家還算知名的新創公司,他從新聞上看到這家公司營收已經達到十億元的規模,看起來是一家很大很穩定的公司。
於是他試著在台灣的股市裡找類似的新創,於是他找到了 91app 這家新創公司,然後檢視了 91app 的年度營收 大約也是 11-12億左右
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我要去的公司應該跟 91app 差不多規模差不多大吧?!
這樣的結論對嗎????
其實很多老闆在各地分享或是在新聞稿裡面很喜歡去談 "我們家營收做到了多少" 但卻很不喜歡去談,我們家毛利多少,我們家淨利有多少,但其實後者才是一家公司真正的根基。
營收這種東西其實是很容易灌水的,端看其產業型態的差異,以及總額法與淨額法表達的差別
例如,我是一個平台公司,提供用戶在平台上去訂購飯店,然後我在消費者訂購的金額中向飯店抽取 10% 的佣金
於是 交易金額是 100 元,但公司實際收到的收入只有 10 元,其餘的 90 元只是代收代付而已,但在總額法表達下(或是新聞表達下),往往會寫成,本公司完成了一筆100元的交易。
所以就會產生一個結果,明明公司的新聞稿營收都很漂亮,號稱的營收金額也遠超過公司的人事費用 (例如 150 個員工 做出了 10 億營收),但公司卻賠的一蹋糊塗。
所以我都會鼓勵大家,不要只看新聞上表面風光的數字,可以多去從產業型態探究其真正的獲利多寡,唯有真正的獲利才能支撐公司員工的福利與待遇。
不被表面跡象蒙蔽,是我們都要學會的事情!在每個領域都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ogwei 的頭像
    Dogwei

    小 d 老師投資理財

    Dog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