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著許多不同的人,她們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腳色,有人做生產,有人做製造,有人做買賣,有人做消費,但說穿了整體的經濟行為不外乎就是兩個動作,買與賣,供給與需求。
但為什麼過去會有這麼多中間商,大盤商的腳色存在呢?因為存在著高度的資訊不對稱以及攬貨集貨的困難度,當然,還有大量資訊過濾不易的問題。
所以所謂的平台或通路扮演的就是,幫你把好東西都整理好,蒐集到我的平台上,然後省去你找的時間,最好還幫你用團體的力量爭取一些折扣,於是這就成了平台或通路生存的利基。
拿消費者的力量來回頭逼迫生產商讓利。
但,會不會有一些,消費者也能與多數的生產商聯繫上,讓生產商直接就能與消費者對話,並且提供商品或服務呢?
這世界的潮流趨勢越來越走向如此了!
不過要變成這樣的趨勢你還得觀察另一件事,那就是平台上交易的模式。
基本上平台交易的模式大概可以從交易的頻率與交易的對象來做區分。
而在這個因素當中最難生存的平台就是低頻,同時交易對象比較容易趨於單一的時候,這時候消費者與供給者非常容易跳過平台,除了第一筆單之外,第二筆以外的單通通都是他們直接交易,不需要讓平台賺。
因此如果你投資的平台有這樣的特性,你一定務必萬千要小心。
但是如果這個交易模式是高頻,而且每次交易的對象幾乎都不一樣時,那這個平台就有高度存在的價值,因為她省去了消費者找到不同供給者的麻煩,同時也解決了大量供給者要找到購買者的困擾,而這個所謂的高頻也不用非常高頻,大約一年一次就是一個可經營的頻率了。
最成功的典型案例莫過於 591 與 104 了,我每次租房房東都不一樣,我每次找工作公司也不一樣,我可能一兩年才找一次,但即使是這樣的頻率與對象也非常適合去經營平台這門生意。
而且這門生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先進者先贏,當你已經寡佔了市場,在產業趨勢下只會造成大者恆大的局面,只要你不犯錯,這樣的平台式非常的有生存利基的!
身邊還有哪些企業是屬於這樣的平台呢?好好觀察一下吧!
#5287 #數字 #3130 #一零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