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台股投資人從過去的共同基金走出來,大家開始發現原來共同基金是一個騙人的玩意兒,尤其是對有自我投資判斷的人來說,與其直接去買共同基金,不如稍微檢視一下這檔基金的主要持股,然後自己在市場上買入,馬上就省去了 1.5%-2% 的手續費與管理費,真是何樂而不為呢?
也因此過去熱門的共同基金,在這幾年產生了退燒的現象,不過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另一個東西,也就是所謂的 ETF。
其實 ETF 出發的本質是好的,過去的共同基金仰賴的是經理人的選股,但接觸過這些經理人的人都知道,基本上他們的能力大概就跟你我差不多,也因此才會出現猴子射飛鏢的選股也能跑贏多數共同基金的結果,於是在ETF 的理念裡面,把選股這件事情變成系統化,從主動投資變成所謂的被動投資。
我們投資的一包錢,不管他是叫做共同基金還是叫做ETF,只是他選股的方式由一個人或團隊主動選擇,改成追蹤另一個看起來很威的東西叫指數,然後我們號稱指數是公正的是被動的,所以一定沒問題。
但其實這件事情你要這樣看,如果這個指數真的是
1.涵蓋該產業所有股票
2.直接追蹤某些算術平均數下的排名而沒有人為判斷
那他就真的是被動投資,例如 0050 這種依照市值排名的,因為市值無法騙人,因此加入與剔除之間只能依照數字計算結果去控制,排除了人為的因素,所以可以叫做被動投資。
但最近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打著ETF之名,但行共同基金之實的ETF,例如 XX 公司治理,XX 5G (或某個題材),其實這些裡面的標的,如果他的選擇方法涉及了人為判斷,那他就不能稱為是被動投資的ETF,因為持股一樣有人為因素,既然有人為因素就有判斷錯誤跟人為私心的問題,所以買這種ETF 跟買基金是差不多的,挺多就是手續費跟交易稅比較低而已。
其實金融市場是很有趣的,一個商品只要換一個包裝就可以用另一個名字重新出發,還讓人以為他是不一樣的商品,但我們在看待一個交易行為時,還是要去思考他背後的本質,如果本質是一樣的,不管是他是叫大貓叫虎還是叫 Tiger,基本上他都是同一個生物啊。
記得,不要被市場過多修飾後的資訊給蒙蔽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