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台灣的投資人一直都有一種特性,在買入標的之後總是期待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帶來報酬。

既然要有報酬,自然就要有驅動股價的因子,而每月的營收公告機制就成了在這樣體制下最好操弄的因素。

但所謂的營收年增或年減其實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也就是當你基期越高時,越不容易產生年增,當你基期越低時,年增的幅度將越大。

於是同一篇新聞就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例如某公司該月營收公告後,當月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 15%,但其實這樣的營收已經是這兩年的次高,因此單純用營收年增年減其實是容易產生迷思的。

尤其對某些企業來說,每月的營收並沒有明顯的淡旺季,全年的最高與全年的最低可能只會差 15%~20%,但偶而會有幾個月不小心接到大單,就變成了異軍突起的對象。

但反應在市場上的結果卻是,隔年的該月份變的壓力奇大無比,因為除非剛好又接到一個大單,不然營收肯定是難看的年減幅度。

投資人也會因此而拋售股票。

這一切其實都是非常不理性的!

就拿創見來說,這家公司正持續的往工控領域轉型,因此放棄了部份低毛利的營收,而轉向高附加價值的部分,因此你會發現他的營收持續的從去年度開始年減,但兩年度的營業利益卻是往上走的。

於是開始有版友看壞,說:這麼難看的營收年增幅度,這家公司肯定很糟。

但一樣的營收數字(例如今年三月的營收),如果把他放到四月時,馬上就會從大幅年減變成稍微的年增(因為去年營收是從四月開始下滑的),然後版友的說法又會馬上換了另一套說詞。

在增增減減之間,其實虛幻而飄渺,我比較建議大家觀察每季的營業利益,那才是真實表達一家公司營運狀況的結果。

營收的增減只是短期炒股的依據資料而已 ( 當然 如果你可以從營收去推估可能的營業利益,那又是另一種高深的投資分析技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ogwei 的頭像
    Dogwei

    小 d 老師投資理財

    Dog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